“涼天佳月即中秋,不須以日月為斷也?!奔偃绮皇悄菆鲆馔獾臒岫?元符三年(1100年)的八月就不是東坡先生的最后一個中秋節了。
這年5月,新登基的宋徽宗大赦天下,63歲的東坡先生的貶所往北挪了400多公里,從海南中部的儋州移到了廣西南端的合浦縣。這段距離雖然短,但終于是活著離開海南了,未來的日子,他的主要任務就是好好活著。
東坡先生深知此去即是永別,他很傷感地跟患難中的朋友一一道別。在??诙珊G?朝陽文化展途經澄邁的東坡先生給老友趙夢得寫了封信,這封信到現在還保存著,就是有名的《渡海帖》,全文如下:
軾將渡海,宿澄邁,承令子見訪,知從者未歸。
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爾,庶幾得于??迪嘤?。不爾,則未知后會之期也。
區區無他禱,惟晚景宜倍萬自愛耳。
匆匆留此紙令子處,更下重封,不罪不罪,軾頓首,夢得秘校閣下。
六月十三日。封囊上書:夢得秘校。軾封。
趙夢得本是廣西人,時居海南,曾幫助東坡通信故舊,東坡感恩,給他留了不少墨跡,其中有為他的兩所亭子題的“清斯”“舞琴”,為他抄寫陶淵明和杜甫的詩,以及自己往年舊作。從這封信可知,趙夢得不在海南,有可能是去了廣西,東坡先生希望能在中途的雷州與他見上一面,不然此生或許是永別了。信中那句“惟晚景宜倍萬自愛耳”深切地透露出他此時的心態。
寫完這封信大約一個星期后,東坡先生就登船渡海了。海上的風雨令他驚懼不已,以為自己的命運可能真的就是結束在?;牧?他的情緒非常低落。但風停雨住后,平靜壯麗的海面又讓他笑傲苦難,寫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名句。
東坡先生在七月初四到達合浦,按理他應該是在這里過中秋節的,誰知月底來了新詔令:改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這樣,他的中秋節就應該是在前往湖南永州的途中過了。但由于東坡先生此時不是重要監管對象,所以他打算八月底再起程。
在合浦的八月,東坡先生不再像以往那樣在意是否看得見月亮,他吟誦的既不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不是“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而是如何養生以安度晚年。
他寫信給朋友鄭靖老說:
某須發盡白,然體力原不減舊,或不即死,圣澤汪洋,更一赦,或許歸農,則帶月之鋤可以對秉也。
本意專欲歸蜀,不知能遂此計否?蜀若不歸,即以杭州為家。朱邑有言,子孫奉祠我,不如桐鄉之民,不肖亦云。
然外物不可必,當更臨事隨宜。但不即死,歸田可必也。公欲相從于溪山間,想是真誠之愿。水到渠成,亦不須預慮也。
此生真同露電,豈通把玩耶?
東坡先生對自己的身體很自信,經過如此磨難,依然健壯。他計劃回去之后就不再過問政治,一心歸農。由于圣旨已經準許他自由選擇安居之地,他便首選老家四川,次為杭州,并且開始呼朋引伴。
對健康長壽的關注可以解釋此時東坡先生為什么會有一篇記載蘇佛兒的短文。蘇佛兒82歲,“兩目爛然,蓋童子也”,對東坡先生很有吸引力,他試圖給出解釋。蘇佛兒從12歲齋居修行,沒有妻子。他的兩個哥哥都是持戒念道之人,大哥92歲,二哥90歲。東坡與蘇佛兒論生死之事,蘇佛兒“頗有所知”,都讓他很感興趣。
在這個月,東坡先生還專門寫了一段如何節制飲食的“自律公告”。東坡先生以前是大碗喝酒,不醉不休。在黃州的時候“夜飲東坡醒復醉”,在海南島病痛極了還要喝?,F在他規定自己只喝一小杯酒,吃一點點肉。假如有貴客美食,那就各增三倍,只能少,不能過。如果有人請客,他就先把這個“自律公告”遞上,要是請客人做不到,他便不赴宴。他要節制飲食,以“養?!薄梆B氣”“養財”。
東坡先生的中秋節正餐是與合浦地方官一起享用的,事后他寫了一首詩送給主人:
編萑以苴豬,墐涂以涂之。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懸知合浦人,長誦東坡詩。好在真一酒,為我醉宗資。
從第一句里可以得知宴席上有烤豬肉?!拜取笔翘J葦,“苴”是一種野草。具體制作方法是將乳豬宰殺后,去其內臟,膛內放滿棗子。用亂草編的簾子裹好小豬,簾外涂上濕紅的黏土,架在火上燒。燒熟后去掉泥殼和草灰,涂上用米粉調制的糊液,放在熱油鍋中炸。再切成塊,加上佐料隔水燉三天三夜,加醋醬食用。
第二句說的就是傳說中的宋代月餅。月餅不大,象征團圓和賞月。酥指乳制品,飴是糖,席中所食小餅是有甜乳的餡餅。
喝的酒是大名鼎鼎的真一酒。從酒名可以看出這酒與道教有關,酒的作用就是養生,東坡先生“不飲不食,而飲此酒,食此藥”,效果不錯,所以隨身攜帶以贈送朋友們。
八月的東坡先生,似乎冥冥中在給自己做一個總結。他在合浦意外遇到了老友歐陽晦夫,兩個相處甚歡。他給歐陽晦夫寫詩,描繪了自己滯留嶺南后的形象:
攜兒過嶺今七年,晩途更著黎衣冠。白頭穿林要藤帽,赤腳渡水須花縵。不愁故人驚絕倒,但使俚俗相恬安。
在嶺南這幾年,他穿當地少數民族的衣服。頭戴藤編帽,光著腳過河,胡須編成花縵。這個樣子要是被老朋友們看到了,一定大驚失色,何以如此衣冠不整,沒了士大夫形象呢?但是當地老百姓不為怪,他自己也覺得心安理得。在這種安然與淡定的“齊物”精神里,凝聚著一股強大的浩然之氣,深深感染了很多人。據說李公麟依此畫了一幅《東坡笠屐圖》和《東坡渡海圖》,在他看來,東坡先生的斗笠和短袍下藏著的是一片大海、一個宇宙,正如他說的“御風騎氣與造物游”。
《東坡笠屐圖》和《東坡渡海圖》后來成為東坡先生繪畫的兩個母題,從元代到清代,不絕如縷。
東坡先生的最后一個中秋節就在祥和而充滿期待中悄悄過去了,月底,他如期起程,準備繼續回家的路。